在我國,言語障礙在3-6歲兒童間的發病率為4-6%之間,根據中國康復醫學會言語康復專委會的數據,我國言語殘疾及伴有言語殘疾的人數超過3000萬。
數據的背后是一個個真實且負擔沉重的家庭,如何幫助孩子克服發音不清晰的言語障礙,學會更好地表達、融入集體,是家長們萬分頭疼又亟需解決的問題。
在初次與貝貝的爸爸溝通過程中,通過他不斷重復的癥狀闡述,在場的康復師都能感受到他因為孩子發音不清晰產生的極度焦慮心理。在誘因溯源時,貝貝爸爸一再強調自己和媽媽都不曾有過語言發育遲緩的問題,雙方都是高學歷人士,更不存在智力問題。
貝貝爸爸說:“在貝貝3歲的時候,我發現他會把‘哥哥(gege)’說成‘的的(dede)’,把‘烏龜(wugui)’說成‘烏堆(wudui)’,把‘飛機(feiji)’說成‘(飛gi)’等”。
一開始貝貝爸爸不在意,還安慰家人說大點就會好,可是現在貝貝已經5歲了,很多音還是發得不清晰,以至于其他小朋友都聽不懂他說什么,甚至經常被同伴嘲笑。
期間,貝貝爸爸聽別人說,去剪舌系帶就好了。于是他專程帶貝貝回老家的醫院做了剪舌系帶的手術,術后效果甚微。后來他又通過朋友的推薦,找到了康語。
在經過兩三個月家校共育的緊密配合后,貝貝的發音逐漸清晰,慢慢過渡到了幼兒園。
在康語的康復中心,有很多像貝貝爸爸這樣的情況,因為覺得兒童大一點就好了,導致孩子在兩三年時間里發音都不清晰,進而影響到交朋友的情況。
站在專業康復師的角度,我們要提醒各位家長的是:造成發音不清的原因有很多,剪舌系帶是方法之一,但并非所有的發音不清都由舌系帶的長短引起,需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影響個體發音清晰度的原因主要包含:
1構音器官的生理缺陷,如唇腭裂、舌系帶過緊等;如果存在上述生理缺陷必須先通過改善生理構造才能從根本上解決構音不清的問題。
2口腔肌肉鍛煉不足或舌頭靈活性不足,家長可以通過喂食訓練以及做一些口腔小游戲,如吹泡泡、鼓氣、彈舌、嚼牛肉干等訓練。
3語言環境不佳,家庭成員普通話不標準以及家庭成員多以方言進行交流,也會潛移默化地影響兒童的發音。
4構音障礙,以功能性構音障礙最為常見,它指的是不存在任何口腔運動障礙、聽力障礙和口腔形態異常等情況下,部分發音不清晰,主要表現為替代音、遺漏音、歪曲音、附加音。
與貝貝的情況相似,許多前來康復中心咨詢兒童語音不清晰的問題的,大多存在“g、k”音系和“d、t”“jqx”音系混淆的情況。
基于此,我們重點分析兒童舌根音與舌尖中音混淆的問題,并分享具有針對性的訓練方法。如果你身邊恰好有人遇到同樣的問題,記得把本文分享給他們。
從語音發展的角度來講,舌尖中音(d、t)的發育早于舌根音(g、k),因此當舌根音還沒發育好時,兒童會簡化成人已有的構音規則,使用“舌尖音”替代“舌根音”,出現把“哥哥”說成“的的”的問題。
但是這樣的過程到一定的年齡(舌根音發育好之后)就會被抑制,兒童就能發出正確的舌根音。如果這個過程到4歲左右還未結束,須考慮出現構音障礙,需要求助言語治療師,否則這一問題可能會一直存在至成年。
那么遇到這種情況,家長可以做些什么呢?以/g/音系的練習為目標,推薦三種家長可以誘發正確發音的治療方法。
方法1:隱喻法
此方法主要是利用具體、清楚且兒童容易理解的描述方式去說明要學習的聲音?!?span style="font-family: Calibri;">/g/,/k/”可以使用隱喻要求兒童“發出恐龍的聲音”或是“咳嗽的聲音”。
家長或者康復師借助夸張的動作和動物的形象表現,引導兒童進行模仿。目的是讓兒童可以從具體的描述中理解抽象的語音概念,由此可能誘發出舌根音的動作。
方法2:發音部位感知法
家長引導發“/g/”時,讓兒童頭微微后仰使舌根與軟腭自然貼合或者可利用壓舌板將舌頭向后推,結合韻母發音“ge”,根據兒童的掌握情況,增加練習的字數,如:嘎嘎,哥哥,給我,跟我玩,姑姑,關門,狗狗……
方法3:模仿咳水法
在家里時候,特別是可以借助刷牙的場景,家長們可以為兒童準備一杯放涼的開水,指導兒童進行漱口的活動,即讓兒童含住一口水,頭上仰進行漱口,體會舌根音的發音部位,進而掌握舌根音的發音方法。
需要特別提醒家長的是,兒童學說話初期,肯定有很多發音是不清楚的,因為兒童的口腔、聽力、語言發育還在進行中,直到五歲才會基本完成語言發育過程。
因此家長需要了解不同年齡階段兒童語言發展的標志特征,不盲目擔心,也不過于忽視,只有當兒童的表現落后于該階段應有的表現,才需要及時找到專業進行康復訓練的人士,進行干預。
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他們遇到的問題亦都有所差異,如果你在帶養兒童時遇到的問題并不在上述情況的范圍內,或者是采用了上述方法后并沒有改善問題,建議盡快咨詢專業的言語康復師或者是前往康語在各地的康復中心進行免費咨詢。